何謂「捕捉、絕育、放回」?

「捕捉、絕育、放回」簡稱TNR,又可以稱為「捕捉、絕育、接種疫苗及放回」(CNVR),針對特定區域仲的無主流浪動物。

「捕捉、絕育、放回」能否成功,關鍵在於社區中負責餵飼的義工護理員,是否決心為區內最少70%的狗隻絕育。由於他們與狗隻的關係較為密切, 其中一個重要職責,就是要辨別個別動物於被捕捉前或被放回後,是否有遇到問題。

「捕捉、絕育、放回」要取得成功,區內一大部分的動物都必須要絕育,來停止繁殖。70%是經常被各種數據模型用以停止動物繁殖的一個指標。在現實情況中,絕育的百分比取決於進行計劃的地區的實際情況。



捕捉

透過與社區中的義工護理員合作,捕捉動物,進行絕育。

成功被捉的狗隻會交由獸醫作評估。因健康或行為上出現重大問題而不適合被放回的動物,會被移離原居地。如果動物健康、性情友善而又適合與人相處,或會被安排領養。




絕育

合適的動物會接受絕育手術及疫苗接種,包括預防狂犬病及其他疾病,並給予其他預防性藥物,然後在身上作肉眼可見的記認,以及植入晶片。




放回

手術後,動物會被送回原居地,義工護理員除了負責觀察及照顧牠們,還需要繼續跟愛護動物協會合作,調停及管理任何有關此計劃的投訴及其他事宜。




現時:沒有施行「捕捉、絕育、放回」的情況

社區中始終會有成員不忍看見流浪動物又瘦又餓,繼續餵飼牠們。但是,這也會使流浪動物數目不斷上升,而義工和社區中其他成員也紛爭不絕。

社區中的反對聲音,多希望政府會直接從地區移除狗隻了事,衍生出現行的「先捕後殺」方法。可是,在這個方法下,幼犬和容易捕捉的動物會先被移除,剩下的一群既未絕育、又難以捕捉的狗隻,則會越來越多。

實行「捕捉、絕育、放回」這種絕育計劃,如果社區之間沒有共識,始終不能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,而牠們帶來的社區紛爭將會持續下去。



資料來源: 愛護動物協會